服装学报 /oa 银杏叶染料的提取及其在棉织物染色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2001 为开发天然绿色功能性植物染料,采用银杏叶为原料,利用乙醇与水制备提取液,从中提取染料,上染阳离子改性的棉织物,并使用不同功率的超声波提升染料提取效率与染色效果。对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染色pH、超声波功率进行研究,并测试染色织物的色牢度、抗紫外线性能、抗菌性能和防螨性能。结果表明:当温度为70 ℃,乙醇体积分数为60%,超声波功率为360 W时,染料提取效果最佳,染料得率为25.7%;当温度为90 ℃,pH为8,超声波功率为360 W时,染料染色效果最佳,在该条件下染色织物的K/S值可达8.85,皂洗牢度与日晒牢度均达到3~4级,紫外线防护系数从9提高到340,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94.4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96.45%,对螨虫的驱避率为63.23%。 2025年05月01 00:00 2025年02期 95 100 1224100 马梓星1,王迎坤1,林裕凯1,徐荷澜1,2,侯秀良*1 服饰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2002 为加快服饰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进程,满足多元化观览需求,对国内外服饰博物馆的发展历程、技术手段、存在问题等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服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通过数字信息采集与建模、数字化展示平台建设及用户交互体验设计等方式,可实现传统服饰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播,打造人性化、沉浸式的博物馆展览模式。服饰博物馆在数字服饰体系构建、服务平台共享、用户体验设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今后应着重从专业性、开放性、用户友好性等方向入手,开展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推动数智化建设,实现传统服饰文化展示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有效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5年05月01 00:00 2025年02期 101 109 7684606 王 旭<sup>1</sup>, 万腾淑<sup>1,2</sup>, 田 霞<sup>1</sup>, 徐忠林<sup>1,2</sup>, 张育玮<sup>3</sup> 基于0-1规划的女式衬衫生产线平衡优化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2003 为解决服装制造行业长期以来面临的作业负荷不均和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以YU公司某款女式衬衫生产线为例,针对第Ⅰ类和第Ⅱ类生产线平衡问题,采用0-1规划模型进行优化研究。根据衬衫生产现状,以最小工作站数和最优生产节拍为目标,建立两类数学模型,并借助Lingo求解,得到作业元素最优组合,最后进行比较和选择。研究表明,第Ⅰ类平衡问题的模型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表现更优。该研究对服装生产领域开展生产系统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5年05月01 00:00 2025年02期 110 115 1622835 兰小春<sup>1</sup>, 袁金宏<sup>1</sup>, 于小玲<sup>2</sup> 基于决策树算法的裤子生产模块工时回归预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2004 服装标准工时是企业生产编排、预估生产周期、考核员工绩效的依据。当前服装款式复杂多变,使用传统定额方法需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阻碍了企业的生产排程与调度。以裤子品类为例,提出基于决策树回归的模块工时预测方法,根据企业所生产的款式特点进行模块划分,生成模块编码与模块工时,并建立裤子模块工时数据库。同时,在机器学习库的决策树回归模型中输入服装特征编码,可预测出各模块工时,为企业模块化单元的集成应用构建工时基础。结果表明,模型各模块工时的平均预测准确率达90.00%,总工时的预测准确率达94.96%,可为服装企业工时定额提供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案。 2025年05月01 00:00 2025年02期 116 122 3208244 林佳红<sup>1</sup>, 方丽英<sup>*2</sup> 基于模块化的女式衬衫混合生产流水线仿真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2005 针对服装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提出一种多品种、小批量的服装混合生产模式。以Z公司两款女式衬衫为例,运用秒表法采集实际生产数据,并采用模块化思维,对工序进行划分与重组,将两款衬衫混合生产,同时借助FlexSim软件进行模块化混合生产线仿真模拟。结果表明,两款衬衫混合后编制效率由原来61.76%和63.00%提高到92.47%; 虽然两款衬衫单件总作业时间相差较大,但混合后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均有提高,A款衬衫混合前日产量101件,混合后为109件; B款衬衫混合前日产量57件,混合后为109件,混合后日产量分别提升了7.92%和91.23%; 通过仿真模拟优化,二次优化后的混合生产流水线的日产量均为110件。由此得出,模块化混合生产可有效降低换款损失,提升生产效率。 2025年05月01 00:00 2025年02期 123 132 1880506 占永胜<sup>1</sup>, 方丽英<sup>*2</sup> 纬编毛圈织物的设计与三维仿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2006 为简化纬编毛圈织物的工艺设计流程,实现纬编毛圈织物的设计与三维仿真,在深入研究各种类型纬编毛圈织物编织原理的基础上,总结其仿真结构特点,设计纬编毛圈织物最小组织循环,并展开得到工艺编织图矩阵; 在此基础上,建立原料和穿纱数学模型,将编织信息以数组的形式存入计算机。构建纬编毛圈织物中常用的线圈几何模型并计算线圈拉长系数,通过对部分型值点的平移和随机旋转,使模型更加接近实际形态。运用上述理论和模型进行程序设计,采用WebGL技术和三维图形引擎库Three.js绘制线圈三维结构,实现不同类型毛圈织物的设计与三维仿真,为纬编毛圈织物的仿真提供一种新方法。 2025年05月01 00:00 2025年02期 133 139 2966093 穆秀萍, 蒋高明<sup>*</sup>, 陈钰珊, 关松松, 李炳贤 中国文化视角下丝巾之源变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2007 针对当前普遍认为丝巾源自西方服饰体系的主流观点提出疑问。通过历史文献调查与文物图像分析,系统梳理丝巾在中国古代服饰中的不同形制与发展脉络,并从图案、材质、形状、色彩、工艺等设计视角分析丝巾设计要素之变。研究认为,中国古代“丝巾”形制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巾帔”; 在中国古代服饰体系中,虽无“丝巾”这一称谓的直接记载,但与丝巾形制相近的服饰品类众多,并形成了连续的服饰传承体系,先秦“巾帔”奠定实用基础,魏晋“帔帛”开启装饰功能,宋代“霞帔”实现制度规范,明清“云肩”和清朝“领巾”则将装饰与实用统一推向极致。现代丝巾作为女性颈间的时尚符号,其演变是中西方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重要符号。 2025年05月01 00:00 2025年02期 140 147 6350461 李启正<sup>1,2</sup>, 贾淑琦<sup>2</sup>, 方婷玉<sup>2</sup>, 邓 涛<sup>3</sup> 赞皇原村色织土布织造技艺及其当代反思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2008 河北省赞皇县原村土布的地域特质,使其形成了鲜明的文化标识。为深入挖掘赞皇原村色织土布文化的区域协同价值,探索中国传统手工织造技艺的当代转化路径,采用文献考辨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民间织造技艺的历史演进维度,揭示该土布的文化基因,并梳理其在当代传承中面临的挑战及价值转化策略。研究发现,原村土布因其原生态的工艺体系与独特的手工技艺,使其具有文化载体、工艺典范、生态实践、美学演绎多重艺术价值; 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可通过技艺传播、实践体验、产品创新等模块的多维建构,实现其当代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2025年05月01 00:00 2025年02期 148 151 7554414 李 珍<sup>1</sup>, 李宏复<sup>2</sup> 明代庶民婚礼服中的“假用”与“盛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2009 为厘清明代文献记载与后世认知在庶民婚礼服上的差异,通过考辨“假用”与“盛服”的语义内涵,结合历史维度、服饰制度、社会文化及婚俗传统,采用图像、文本、实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还原明代庶人婚礼服的真实样态。研究表明:明代庶民与品官的婚礼服仍存在显著差异——所谓“假用”品官服饰仅适用于官员子孙婚礼,而明典规定的庶民婚服实为超越常服形制的“盛服”。有观点基于“吉日”特殊场景认定庶民婚礼可僭越服饰制度,这一结论存在理想化倾向。此外,清廷出于政治考量将明代“品级之服”下放为“汉民婚服”,是造成后世误读明代庶民婚礼服的另一关键因素。 2025年05月01 00:00 2025年02期 152 158 3464020 苏文灏, 张 玲<sup>*</sup> 红帮裁缝对传统平面结构服装适体性设计的影响实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2010 平面结构是中国传统服装的重要构成要素。通过对民国时期传统服饰实物的观察,发现部分采用传统平面结构的服装已具备适体功能,且未依赖西式裁剪技术。以传世实物、文献及图像史料为证,指出红帮裁缝为 20 世纪中国传统平面结构服装的衣型适体性发展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对代表性实物的结构测绘与复原研究,从服装结构角度梳理红帮裁剪技术中“刀功”“烫功”等西式工艺的本土化运用,考证其量裁、归拔等适体性结构技术的创新实践,揭示中华传统平面结构体系中立体造型与适体功能的隐性实现机制,以期为当下传统服饰结构设计与工艺的传承创新提供参考。 2025年05月01 00:00 2025年02期 159 165 18093885 王意涵, 麻湘萍<sup>*</sup>, 王志成 共同体视域下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服饰交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2011 以中外古代经典历史文献为主要引证素材,从政治外交、宗教文化、商贸往来等影响因素着手,论述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服饰交流与互鉴,揭示两者在穿着观念、服饰制度、装扮形式等方面的趋同现象,探讨这种跨越国别、地域、民族的服饰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以及其中表现出的官方与民间、单向与多向、制度与形式并存的文化交流特征。研究表明,这种趋同现象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案例,补充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史的内容,并重新定义了服饰交流的意义,构筑起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区域影响力的新版图。 2025年05月01 00:00 2025年02期 166 171 1419788 刘 瑜, 赵 宇, 刘慧慧 阳新布贴的艺术特点与礼仪功能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2012 以阳新布贴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的方法,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对阳新布贴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礼仪功能进行论证。通过回顾阳新县从古代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历程,详细分析阳新布贴的色彩运用、造型设计、构图技巧、材料选择、工艺制作等艺术特质,探讨阳新布贴在礼仪习俗、教育传承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社会意义。研究表明,阳新布贴作为一种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民间艺术,不仅展现了阳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还记录了该地区历史文化的演变,并在阳新礼仪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2025年05月01 00:00 2025年02期 172 177 40667838 周少华, 马若白, 朱珂璟 白裤瑶粘膏防染服饰美学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2013 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文献研究与实物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设计美学视角,对白裤瑶粘膏防染服饰的工艺、图案、形制、应用之美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粘膏防染工艺所塑造的白裤瑶服饰独特的审美文化体系。研究表明,白裤瑶粘膏防染服饰在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和因材创造中体现出独特的工艺智慧,其图案的悦心内容、悦目形式以及服饰的结构、制作、使用,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逻辑,而且展现了传统技艺在适应自然环境、表达民族身份、形成族群文化认同方面的独特价值。 2025年05月01 00:00 2025年02期 178 183 4013743 贾煜洲 基于纳西族传统服饰的藏彝走廊文化交融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2014 藏彝走廊作为连接西北游牧文明与西南农耕文明的历史-民族区域,孕育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景观。以纳西族传统服饰为透镜,通过多元一体理论框架,从多元共生、动态调适与一体性认同3个维度揭示走廊内服饰文化的交融现象。研究发现,地理环境的生态适应与历史记忆的符号编码塑造了纳西族服饰的支系分异与族群认同根基; 多民族混居格局与茶马古道枢纽的商贸流动催生族际间的风格趋同与服饰共享; 而“中心-周边”互构的文化传播实践及国家话语下的符号升维,则推动传统服饰从族群标识、地方性符号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征转化。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藏彝走廊内多元文化动态整合的普遍规律,更凸显出中华文化超越族群与地域的一体性特征,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微观实证。 2025年05月01 00:00 2025年02期 184 188 552182 张佳沁<sup>1,2</sup>, 纪 杨<sup>2</sup>